导言:
《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是留美归国的洛秦教授于1999年以来在《音乐艺术》核心刊物上发表的系列论文,后与罗艺峰教授合作于2004年出版专著,2010年又出修订版。在学术界影响力很大。这研究成果对“欧洲中心论”思维造成冲击,受到欢迎是应该的。但也并不是无可挑刺的,特别是该书隐含“新殖民”思维应当引起注意。本博将以系列文章的形式谈点读后感。昨天的文章《中国民众从未把“音乐只当音乐自身”来理解-《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读书笔记(一)》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37936&do=blog&id=989701,
作者在自序第二段说:“音符是记录音乐的符号,曲式调性是建构音乐的手段,声音也只是音乐的载体,而音乐的真正源泉是人和他的文化。这样就解释了为什么不同地域有不同的音乐,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音乐,那都是因为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经纬中的不同文化所致”。
我前文已经说过,我对该书的读感就是又“好看”又“好气”!从“好看”角度分析,上面这段文字说的真好!突出了“人”,嗯!除非自己承认自己不是人的“人”不喜欢突出“人”!否则,谁不愿意被“拍马屁”?!当然啦!这样说话有点粗,但确实也应该“拍”,而且确实“拍”的对!但这毕竟是研究成果,我们需要用研究思维来分析。于是,我的“气”又上来了!
作者通过音乐的要素“音符、曲式、声音”的简单陈述,基础上初步勾勒出作者的音乐理解的框架(这适合音乐学院培养的学生的口味),且也通过叙述语言富有排比气势的罗列,确实起到了于情吸引人,于理有气势,尤其是在第一大句文字的四分之三被称为黄金分割的地方来了个转折“而”后,倒出了作者的真正要表达的观点:“音乐的真正源泉是人和他的文化”。让你在亲切而富有美感的文字体验后又奉上一句大家都欢迎的话,于是大家能不“晕"嘛、”醉“嘛?!但当你清醒后稍微这么一追问,好像问题也就来了:
1,”而“表示转折,说明作者前面的”排比“是作为反面教材来映衬自己的观点的,从作者说“音乐的真正源泉是人和他的文化”可以判断,作者也意在强调他前面描述的不是真正的源泉。且不问前面的描述是不是就是我们的共同的认识,即使是,我们是把这些(音符、曲式、调性、声音)当”源泉“来认识的吗?古人云要”知人论世“,有谁逮着这样的现象描述就说成是”源泉“的呢?!西方也只有汉斯力克说过:“音乐就是乐音的运动”大致这样的观点。但也不能说这是对音乐源泉的判断啊!可见,作者前面的铺垫纯属是自己虚拟的事实。
2,“音乐的真正源泉是人和他的文化”这句话还有毛病,作者的"人"应该是类指才合理,因为一个人是不能有自己的“文化”的,“文化”只能为群体所享有。但”他“这个字是单数,这样一来不就是说,音乐的真正源泉是”某一个人“的文化了吗?显然不对。因此,建议把”他“修改成”他们“或者”她们“。或者说成”人及其文化“。当然,这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我想请问,即使按照作者批判的一类人的理解,有谁否认过音乐的源泉是”人“的吗?!这样的立论真得是有新意?
3,再说,即使按照你的说法的话,你也没有对”音乐的真正源泉是人“这样的命题做任何论证啊!自说自话不说,然后直接就推论说道:”这样就解释了为什么不同地域有不同的音乐,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音乐,那都是因为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经纬中的不同文化所致“。我想请问,就因为知道”音乐的源泉是人“马上就能立即解释了音乐的不同。按照你的理解,仅仅知道音乐形式要素如音符、曲式、调性、声音等就不能解释不同地域、时空下的不同音乐?早期的比较音乐学者艾利斯的音阶研究就是著名的例子,作者对此应该比我清楚地很!艾利斯至少没有说过世界上的音阶只有一种!
4,从作者的文字组合可以看出,其前文(昨天发布的博文中有)说从事音乐的人受人类学影响醒悟道:”音乐不只是音乐自身“,此段文字”音符、曲式、声音“的论述应该就是指作者所谓的”音乐自身“,而”不只是音乐自身“显然就是他自己要强调的”文化“和”人“了,因此,”音乐不只是音乐自身“也可以转述成””音乐除了自身(形式)外还有文化“,那么,按照作者的意思,包括文化的音乐的真正源泉就是文化喽,再简略一点表达不就是”音乐文化的真正源泉是文化了吗?!显然,不是结论是废话就是前提论述有矛盾。
5,”音乐不只是音乐自身“,这句话太容易记了,语词组合也有意思,大家看起来痛快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但细细一品有问题啊!”不只是音乐自身“的意思是说,音乐除了自身以外还有”文化“,显然文化是外部的,跟音乐相连但跟本身不是一回事。但”音乐不只是音乐自身“连起来又表达了,音乐除了自身外,”文化“也是音乐内涵的应有之意,音乐的概念应该要包括”文化“的,如此,这句话不就自相矛盾了吗?!文化到底在音乐之内还是之外?是音乐本身还是外部附属?倘若换一种说法恐怕表达的比较好,即”音乐不只是音乐自身“转成音乐不仅仅是形式,还有精神因素(文化),我相信作者大致是这个意思,但这样的语言表达没有”音乐不只是音乐自身“雷人啊!更主要的是,如果像笔者我这样表达,作者的意思不就没有意思了吗?有谁不知道应该要像笔者表达的这样理解呢?!为了突出新意,搬出个”人类学“的名字挺吓人的!
结语:其实,强调音乐的文化(社会)属性早有论述,马克思的观点就说过: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物质决定意识这说法更早,为什么非要说成是”人类学“的杰作呢?!哦!我想起来柏拉图啦!老柏在其理想国里构建了一个美好的国家是这样的,哲学王是最好的统治者。什么是哲学王呢?就是最有智慧的人,说的真好!谁不希望最有智慧的人来统治啊?!可是大家巴拉巴拉一细数,谁能堪当哲学王呢?!哦!原来老柏说的是自己,只有他自己才够哲学王资格!想夸赞自己绕这么大弯子。本书作者是留美的,介绍并抬举美国学来的东西(音乐人类学)是可以理解的。正如汉斯力克的自律论美学深受音乐技术人士的喜爱一样,作者喜爱人类学立场并不见得高明在哪?也只不过是自己的喜爱而已。老柏式思维,当然这恐怕也不是作者一个人这样。搞技术的为什么喜欢自律论呢?因为,19世纪的音乐行业随着音乐越来越社会化,市场的竞争的技术本性越来越需要弘扬这类人,生产体制决定论下的制造模式也必然重视这类人的地位。所以,汉斯力克的自律论美学好啊!但到了当前,过度强调技术给人类带来危害了,需要反思了,所以再强调其他方面吧。所以人类学的所谓多元文化吃香了。但也不代表技术就失灵啦!人类学家胡德就强调音乐形式嘛!强调文化的主张与其说知道了音乐的真正源泉不如说是自己另找了“靠山”。谁的“靠山”最厉害还难说呢!尽管,我批评该书,但我也接受这样的观点,但反对的抬高美国的做法。批评的目的是帮降降温,别一窝蜂!
作者:吴跃华
1970年6月生,江苏涟水人,男,汉族,硕士学位,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1995年留校工作,2007年获评首届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9年被遴选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同年底起兼任《北方音乐》刊物编辑(及四本刊物编委)。2005年以来在《人民音乐》《中国音乐》《艺术百家》《中国音乐教育》《音乐探索》《交响》《钢琴艺术》等刊物发表文章40余篇。其中,论文《论音乐知识技能教学》获得江苏省教育厅艺术论文大赛一等奖,教育部2007年艺术论文大赛二等奖,论文《试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获得第二届全国音乐教师音乐教师音乐论文大赛一等奖。创作歌曲《我寻找那棵树》于2000年获全国音乐教师征歌一等奖。参与国家级重点课题两个,省级重点课题一个,其他课题若干。出版专著五部,《音乐教育自传》、《平民音乐教育家费承铿释传》(其他为合著)。研究专业方向为“普通音乐教育”,近年来研究重点在“音乐教师研究”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