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风度仪表十分绅士的长者,便是被大家所熟知的,曾在《人民日报》的报道中,称之为“戴红领巾的作曲者”——储望华。
那是在1956 年,年仅14 岁的储望华创作了二胡独奏曲《村歌》在第一届全国音乐周公演。
储望华,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著名《黄河》钢琴协奏曲主要执笔者之一,对该曲的钢琴独奏部分做出了重大的贡献。196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1985 年获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音乐硕士,被列入英国剑桥及美国传记中心的《世界名人录》。1987年储望华荣获澳大利亚埃尔伯特·迈基作曲比赛大奖,并成为澳大利亚音乐中心终身常任代表。
1980 年以后,储望华的音乐创作扩展到了交响乐、室内乐以及声乐等领域。他创作的《丝绸之路》《灰烬星期三》《秋之泣》等交响乐作品,在中国、澳大利亚公演,大合唱《华夏情怀》在香港公演,打击乐独奏《十面埋伏》在台北演出,《第二钢琴协曲》在瑞典公演,《第三钢琴协奏曲》在深圳公演。半个世纪以来,他改编或创作的《翻身的日子》、《二泉映月》、《新疆随想曲》、《南海小哨兵》、《筝箫吟》、《茉莉花》等作品,在钢琴教学、考级、演奏、比赛中,受到了全国各地师生们广泛的喜爱,以及广大听众们的热烈欢迎。
作为钢琴家,他多年来先后在澳大利亚墨尔本、ABC 电台、北京、上海、广卅、深圳、济南、石家庄、宁波、无锡、宜兴、金华等城市举行个人钢琴独奏会。2011 年曾和著名女钢琴家鲍蕙荞合作举行“华夏情怀——储望华钢琴作品音乐会”,在北京、广州、重庆、武汉、珠海、青岛、郑州等11城市巡回演出。储望华钢琴作品的主要特点,是在民族风格方面的尝试探索和乐曲的“可弹性”“可听性”“ 可教性”。他的生活和创作经历、个性气质和创作背景,奠定了他的钢琴音乐的特点:通过音乐调式色彩、和声织体、节奏韵律、力度对比等手法,表现了在他的音乐作品内容中,寻求“中国风格”的含蓄美和自然美。储望华钢琴音乐不仅具有中国优秀钢琴音乐的共性,还以其鲜明的个性和魅力,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